【喜迎校庆•党代会】科学研究实现新突破 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十三五”以来,学校进一步优化科研管理提升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通过完善制度体系、加强平台建设、促进成果产出等有力支撑“双一流”建设,突出重点、精准施策,更好地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2021高质量融入秦创原建设,成立秦商研究中心打造“西财大曲江创新创业园”,纵向、横向科研立项增幅明显,科研经费同比增长80%,“两刊”学术影响力持续增强,智库权威性不断提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实现历史性突破,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细化规章制度 政策管理体系日趋完善

学校在分析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校情基础上,积极完善科研管理制度、编制制度汇编,进一步规范学术行为,政策管理体系科学性、可操做性、激励效果强,为科研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和政策保证。

修订各项制度。严格落实教育部破“五唯”精神要求,修订完善《西安财经大学科研业绩认定办法》《西安财经大学科研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西安财经大学学术著作出版资助管理办法》《西安财经大学科研业绩奖励办法》《西安财经大学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等制度20余项,使科研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为学校科研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完善配套奖励。从重点学科、优势专业的建设需求出发,进一步健全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建立优秀科研成果推介制度,完善优秀科研成果评奖办法,让优秀科研成果真正评出来、推广开,推动学校科研成果有效转化。同时,资助符合学科建设需要的优秀著作,多途径奖励高层次的科研成果。优越的政策环境和配套奖励,极大地激发了师生从事科研活动、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积极性。

改进管理服务。深入推进科研基地培育建设与动态管理,通过实施新建、合并、调整等建设管理方式或措施,为广大教师从事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开展科研咨询服务工作,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简化财务报销手续;加大对科研项目申报指导、监督管理与绩效考核,提高科研项目申报数量与质量,组织教职工参与企事业单位横向科研项目研究。

抢抓重要机遇 科研平台建设持续深化

学校持续加强科研基地建设与规范管理,加大力度培育建设一批新的科研平台,组建起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科研平台体系,充分发挥“思想库”“信息库”和“人才库”的作用,对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推进基地建设。瞄准科研发展趋势,立足学校实际,进行科研优势整合。“十三五”期间,新获批“陕西省统一战线理论研究基地”省厅级科研基地,新增“陕西省财经信息科学与普及研究中心”“陕西党史人物知识科普基地”“秦商文化科普基地”等3个省厅级科普基地。截至目前,共建设有各级各类科研基地31个,其中省部级科研基地11个、科普基地5个。

发展合作平台。加快构建“科研基地对接经济社会需求,研究面向行业地方,成果瞄准解决现实问题”的科研激励体系,积极推进与有关政府部门和企业建立合作基地,新建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西安培训基地、榆林能源经济研究院、秦商文化协同创新基地等一批横向合作科研机构,科研平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作用日益凸现,不同类型、层次、学科的科研基地布局日臻完善。

扩大两刊影响。《统计与信息论坛》《西安财经大学学报》提质增效显著,为学校科学研究搭建高质量交流平台。《论坛》第七次入选南京大学CSSCI来源期刊(统计学类),第二次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学报》第五次入选南京大学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经济学类)2021年,《学报》复合影响因子相较上年度提升25%《论坛》提升24%

凝聚团队力量 教师科研水平不断提升

学校不断夯实科研发展基础,加快科研团队培育建设,鼓励跨学科、学院开展交叉融合研究,以科研项目为纽带、学科建设为动力、平台建设为基础开展科研团队建设,选树了一批科研育人示范项目、示范团队,有力助推“申博”目标实现和特色鲜明高水平财经大学建设。

加强团队建设。以学科首席专家为核心,建设了一批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统战理论、法学等学科的科研团队,成立了能源经济学、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同研究、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统计测度与评价等11个科研团队,逐步形成优秀人才团队效应,有效形成“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内驱动力,更好地服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发挥骨干作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幅射作用加强骨干教师针对性辅导,做好保障和外联工作,培育一批创新性强、特色鲜明、具有示范性的创新学术团队,通过内培外引,遴选、培养科研骨干建立起由近40名科研骨干带头的科研队伍,选派教师赴国(境)外研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人数不断增长,建构青年骨干人才及青年创新团队可持续成长机制,涌现出一大批中青年科研创新人才。

优化人才梯队。从重点学科、优势专业的建设需求出发引进国内外优秀高层次人才,持续推进“外引内培”相结合的人才工作机制,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聘二、三级教授,省级突出贡献专家、教学名师、师德标兵等60余人次,结合校内“青年英才”“中青年领军人才”等支持计划,有规划、有节奏地搭建人才梯队体系。

面向社会需求 服务地方能力显著增强

学校把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作为科研工作的重点,引导广大科研人员深入一线调查研究,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积极为各级政府、机构和企业等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一批研究成果得到政府有关部门重视和肯定,获得社会各界好评。  

横向项目实现新突破。以解决行业企业、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加快推进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深度推进产学政企研合作,承担横向科研项目的数量和经费均呈稳步上升趋势,研究项目涉及面广,产生了一批丰富的应用成果。2021年横向科研项目立项200余项,是上一年度立项数量的3倍,对提升学校社会赞誉度和影响力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服务能力获得新提高。依托西安财经大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深度推进产学政企研合作,加速成果转移转化,高质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承担陕西省消费环境指数调查项目,连续5年被陕西省政府采纳发布;与兄弟院校共同发起成立西部财经高校丝绸之路、陕西省高校“一带一路”智库联盟;“十三五”期间签署各类校政企合作及捐赠协议120项,60余项科研成果、决策咨询报告和政策建议等获得不同类型的社会反响。

知识产权取得新进展。新设立的科研成果转化科,积极开展知识产权申报等相关工作,引导广大教师提升专利申请质量,保护自身知识产权。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激励制度,降低横向科研管理费,明确知识产权转化个人收益分配比例,极大激发了广大教师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近五年,完成各类专利近90项,科研成果服务政府决策能力实现新提高。

实施创新驱动 科研综合实力稳步提高

学校始终把科研创新作为科研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驱动标志性、创新性、重大原创成果多点突破、全面收获。高质量科研论文、学术著作、高层次科研获奖成果不断涌现,科研项目申报质量、获批数量创新高,科研服务人才培养社会需求能力水平不断提升。

学科优势彰显。鼓励教师重视基础研究、基础应用研究,依托学校特色优势学科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产生一批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标志性研究成果,为学科发展、专业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形成“社会调查+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西部能源经济与区域发展协同创新研究、统计学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国家战略研究等具有代表性的重大原创成果。

科研能力提升。不断优化科研布局,合理配置资源,科研能力和项目数量、质量、经费稳步提升。近五年,教师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20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0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累计获批50项。近两年,科研项目经费到账总额步入快速增长阶段。2021年,全校科研经费达到2800万元,比上年度增加80%,为科学研究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成果产出丰硕。积极贯彻落实中省科研创新政策精神,主动围绕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脱贫攻坚等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高质量开展科学研究,产出了多项标志性、代表性研究成果,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近五年共出版学术著作120余部,发表核心及以上期刊论文900余篇,科学研究成果获市(厅)级及以上奖励140余项。

近年来,我校始终以“双一流”建设为方向,围绕特色鲜明高水平财经大学建设总目标,抓好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和管理,做实高层次科研团队培育和建设,建构并充分发挥多维多层多元科研创新活动综合评价杠杆作用,驱动标志性、创新性、重大影响的科研业绩可持续涌现,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区域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发出西财大声音,贡献西财大智慧。